|
|
·当前位置:资讯动态 |
|
|
|
|
悄然酝酿中二代qdii或重获“新生” |
|
乐清市三山五金电子配件厂 发表时间:2009-11-26 08:00:46 |
史丽资料图
日前审批额度的再次打开,让此前一度遭遇了“过山车”行情的qdii,又再次回到投资者的视野。不过,虽然不少机构都在酝酿推出新品,但二度出海的qdii未必会出现当年大规模涌向市场的情形。
集体“二度出海”为时过早
不久前,qdii的额度审批再次打开,只不过和2006年qdii正式启动时被银行抢得头筹不同的是,时隔一年多之后再度开闸的qdii首单落在了两家基金公司。
上个月,外管局向易方达基金和招商基金两家公司批准了分别为10亿美元和5亿美元的qdii投资额度,随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下发,基金和券商此次走在了银行前面。而业内随即传来银行、基金和券商等机构将借qdii二度出海的声音。“一些原先未涉足qdii的基金和券商都在酝酿新的qdii产品,推出只是时间问题。”某家券商的基金分析师认为。
而qdii是否将再度掀起集体出海的浪潮呢?“多数机构都是基于丰富产品线的需要而申请额度,而至于是否立即推出产品还是个未知数,机构集体行动更是为时过早。”上述分析师表示。
“2007年基金开始发行qdii产品时还是配售制度,个别基金发的产品配售比例最低仅为20%左右。”光大银行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理财师徐春孝回忆起了当时qdii一单难求的场面。
而此次qdii额度的重新打开,业内分析指出其中有一年来海外市场和香港市场回暖的“功劳”。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9只基金系qdii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超过50%,而上百款的银行系qdii中,净值超过50%的大幅回升也并不是个案。
但是基于大部分qdii仍未摆脱亏损的窘态,新qdii产品集体大规模推出还不具备市场基础。“当初是国内a股市场异常红火,赚钱效应提升了国内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的憧憬,恰好标榜分享海外市场收益的qdii推出,才引发了抢购热潮。”徐春孝认为现在要投资者再度接受qdii产品,不论对银行还是基金来说都不太容易。[page]
“二代”qdii或将以保本讨喜
事实上,早在2006年和2007年qdii火热的两年间,获得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资质牌照的部分机构还并不具备募集资金出资的真正资格,外管局的外汇额度才是关键。事实上,除了实力较强的几家中外资银行和部分大的基金、保险公司之外,很多机构都空有资质,而没有额度可用。
记者从公开数据统计得出,银行类机构合计获得qdii投资额度为79.6亿美元,而基金和券商类等机构获得335.65亿美元,其中,银行五强分别为工行(15亿元)、中行(10亿元)、建行(7亿元)、汇丰(7亿元)、渣打(7亿元);而证券类五强则分别为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和中金公司(各50亿元)。
也就是说,很多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都因额度限制而被排除在qdii之外,获得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额度的几家“大鳄”却又空出了不少额度没用完。而在此次额度再度开放之后,市场预计外管局将在处理上显得更加积极,明年qdii的市场主体必将得到更大面积的拓展,而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qdii遭遇一场设计上的变革在所难免。
从“二代”qdii的设计原理上来说,基金系和银行系有较大差别。其中,基金系qdii多属直投性质,即基金公司通过在海外聘请的基金经理将所募集的资金投入到海外市场运作。而银行系qdii则分为纯qdii和结构性产品,前者为直投性质,多为基金中的基金;而后者只是挂钩海外市场的某几只股票、某个指数抑或其他标的,因为占用qdii额度而通常被称为广义的qdii产品。
随着近期qdii扩容消息频出,南方、国泰、华宝兴业等基金公司分别与标普、纳斯达克以及东证指数签订一系列的排他性协议,似乎意味着这一轮出海将以指数型方式展开。而交行个人金融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产品经理预测:“即使市场不佳,机构推出qdii的可能性还是存在,至于市场是否接受也需要看它的设计。如果承诺保本或部分,或者在设计上更加稳健,qdii可能会重获新生。”
|
|
|
[关闭窗口] |
|
|
|
|
|
产品列表 |
|
|
|
|